幾年前看過陳澄波先生的畫展,那時只知道他是日治時期台灣的美術家,同時也是受228事件牽連的受難者,但仍不是很熟悉這位藝術家的背景
今年年初時,因緣際會看了“不朽的青春-台灣美術特展“,這個展覽讓我對於台灣的美術史有一個非常粗淺的認識,也開始想要了解這一段我所不知道的台灣史
https://daisychen1973.pixnet.net/blog/post/230277119
這本"陳澄波密碼",是以小說的型態帶入整個歷史事件,刻畫著當時(日治時代)台灣人的背景,及身處台、日、中三地的尷尬定位。也正因為看過“不朽的青春-台灣美術特展“,所以書中與陳澄波同期的畫家名字一一出現時,有一種“啊~我看過他的作品”的親切感。
當時看展時很有印象的陳植棋(展出的退學通單令我印象深刻,哈哈~~),也是澄波先生的好麻吉
原本以為這本是著重在陳澄波的美術作品,後來發現書裡的歷史背景更吸引我,畫作的密碼倒是沒有帶給我深刻的感受。
即使一直生活在台灣,這段時期的歷史從未出現在我們讀的教科書上,彷彿這是一段與我們毫無關連的時空背景
當時的台灣是日本殖民地,所以陳澄波拿的是日本護照,講的是日文/閩南話,受的是日本教育,在國籍認同的徬徨與無奈,複雜難解的立場,是即使到了100年後的現在,還是台灣很多人的大課題
書中有一段是前輩畫家和青年畫家關於個人身份認同的辯論,前輩畫家們生於尚未被日本殖民時期,他們對所謂的「祖國(中國)」抱有嚮往的念想,同時從父母傳承的文化思想更是如此(陳澄波父親是大清最後一批秀才)。而青年畫家們,一出生國籍歸屬即為日本人。講日本話受日本教育交日本朋友,從小人格培養就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之中,對他們來說根本感受不到前輩畫家們對中國的孺慕之情究竟何來,當然也就不解前輩畫家們對他們「不成器」的怒意。
這段套到現代的臺灣也很適用
我出生於自由民主的台灣,所以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亳不懷疑就是我是臺灣人,我可以理解有些人(不只是上一代的長輩,也包含他們所教育出的下一代)的祖國情懷。但這些認同感無關是非對錯,只是生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思想文化不同,我們何其幸運處在這個自由民主的社會,在這個應該要能包容多元文化的國家,一些一直不認同這塊土地卻又不離開,進而言語攻擊傷害的人,才是我無法理解的
我聽了網路上這本書作者柯宗明先生的訪談,他在序裡最後寫到對於出版這本書的期望
”期待《陳澄波密碼》能激勵更多人來寫台灣歷史小說,年年累積作品,十年、二十年後,這個領域結出纍纍的果實,見證台灣人的心靈不再漂泊失根”,這樣的心意讓我覺得很感動
以前總覺得台灣很缺少美術文化這塊教育,抒不知在日治時期,獲得日本美術最高榮譽的“帝展”畫家,有很多都出於台灣,而這段歷史也因為政治因素,被掩蓋了很久的一段時間。
最後寫到陳澄波受難那一段,我覺得很沈重,想起在綠島參觀監獄時聽到那些故事的心情
作者的寫法並沒有太激情,他在訪談中也提到,因為不想掀起這段歷史傷口的仇恨,所以寫的特別謹慎處理這一段,在自序裡寫到
”寫到陳澄波的受難,我雖然也用戲劇手法讓過程顯出臨場感,但劇情中的相關情節,均取材自當事人的口述,句句屬實,幾近原貌呈現。二二八事件是台灣的悲劇,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史,不該為了戲劇性激化衝突,這是我面對歷史的態度。“
想到當時原本對於抗日成功,祖國要來接管的抱著期待心情的國民,到最後整個希望完全被辜負。這段時期很多的高級知識份子,醫生,藝術家都莫名犧牲了生命,像陳澄波這樣未審就槍決的不計其數
雖然這本書是目前唯一獲得台灣的歷史小說獎首獎的書(目前總共辦了四屆,陳澄波密碼是第三屆首獎,第一.二和四屆的首獎都從缺),但相信就像作者所說,希望可以讓更多作家寫出台灣歷史小說,日積月累終究可以結出纍纍的果實
之後要找時間來去嘉義,來場陳澄波歷史巡禮
http://www.tonyhuang39.com/tony/tony11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