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週五看到“讀日劇”的文介紹了這個“不朽的青春-台灣美術特展”

由於展覽只剩三天,所以就只剩週六/日兩天的時間而己

原本一直猶豫要不要去,畢竟要進台北市我就己經覺得累,google一下北師美術館,從家裡到那邊大約是1個小時(雖然有捷運,但這單程時間就讓我有些怯步----呵,是有多懶?)

先看了一下部落格介紹文中的影片後,決定款款馬上出門!

追尋不朽的青春—臺灣美術史系列之一(公視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GMILt6oQbw

探尋未竟的山水—臺灣美術史系列之二(公視)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NzRVPegv-E

影片裡是對於這個展覽源起的介紹,就像展場導覽老師說的,這個展不是台灣美術發展史展,而是台灣美術史的老師組成團隊,一起調查散落在美術館以外各處的台灣美術作品,經過與作品擁有者商借,或者將損毀的作品重新修復,再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一個成果展

1920年起(約莫是日治時期的中期),台灣人民普遍受日本教育西化的影響,開始有美術課程,也是接觸西方油畫和雕刻的開始

第一次到北師美術館,意外地看到外面已開始排長龍。後來發現自己排在一樓 台灣現代美術的誕生與美術史的轉折】講座隊伍,才趕緊離開進入展場(講座有這麼多人參加我還挺意外的)

IMG20210116132741.jpg

可能是因為週六或者是展期尾聲,看展的人非常多,原本跟著定點導覽的我,因為太多的人擠在同個空間,只跟了半個多小時就脫隊自己用手機導覽看,很佩服跟完全程的人啊~

展覽主題“不朽的青春",源自於黃土水先生

唯有精神上的不朽才能永存於世

IMG20210116140727.jpg

雖然覺得沒聽完導覽老師的解說有點可惜,不過因為來之前有看影片,再加上主辦單位有手機導覽(還好我有帶行動電源),所以至少能夠獲取一些訊息

這個展是免費參觀,主辦單位規劃的蠻用心的,可以感受到團隊想把整個成果傳達出來的心意

IMG20210116140111.jpg

這個“少女胸像”是整場的主角,海報也是以她為主角,放在01的參觀位置

IMG20210116132726.jpg

少女雕像被收藏在臺北市太平國小校史館,雖然存放在玻璃櫃中,但畢竟歷時快一百年,難免會有灰塵髒污。 因應這次的展覽,北師美術館邀請東京藝術大學修復師來為《少女》像進行清潔修復的工作,恢復了少女原來的潔白光澤  

IMG20210116134353.jpg

咖啡褐色的地方,是原始大理石本來的顏色

IMG20210116134446.jpg

作者為黃土水先生,在他短短的30多歲生涯,連續入選了第二~四屆的帝國美術展覽會(簡稱「帝展」),成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籍人士

展覽老師說,當時要入選帝展已是非常困難的事,黃土水卻以台灣人(當時的被殖民者)的身份連續三屆入選,造成了很大的轟動

但他第一次參選的作品為山童吹笛,不是這個少女胸像。老師說當時要入選有一個公式,必需要是人文風土的意象,而這位用鼻子吹笛的少男,代表著台灣原住民的文化

這作品只留下當時新聞報導的照片

IMG20210116152847.jpg

02作品的石川欽一郎被譽為台灣美術界的導師,他在台灣17年任教期間, 包括黃土水、陳澄波、李梅樹、李澤藩、李石樵等,都是他教出來的學生。

據說當年的石川老師,不設日人與臺灣人之隔,因此深受臺灣學子的愛戴

這幅畫是從大稻埕望向淡水方向的景色

IMG20210116134842.jpg

鹽月桃甫《萌芽》在公視影片中有特別介紹,這幅畫的修復之路也很不簡單。影片中這畫己經掉了很多漆,能修補到眼前這幅景象,修復師真的花了很大的功夫
畫中為台北植物園的一景,據說這個景色還可以看得到?!

IMG20210116134857.jpg

陳進是台灣第一個女畫家,她的作品也曾經入選帝展。感覺這展覽的作者都是很不得了的人物!

IMG20210116142332.jpg

林之助先生的"好日",這幅畫我也喜歡,不過在現場無法拍全圖,不是反光就是人多到無法退到合適的位置拍,這張全圖是網路捉的

 

小女孩在"張"(台語)著不想回家的臉,我覺得很傳神可愛、
導覽老師說這是日式彩膠的畫法,和油畫可以修補覆蓋的方式不同。必需想好後下筆,畫錯是無法重來的

image

現場拍的不好

IMG20210116144202.jpg

陳植琪-淡水夕照
這位令我有印象的畫家,在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因學潮而遭退學處分,後來受到石川欽一郎老師鼓勵,進入東京美術學校。

IMG20210116142427.jpg

當初他被退學的書面通知,現在還保存著

IMG20210116152625.jpg
我因為開始頭暈,之後的畫就脫隊自己用手機導覽看了
手機的介紹頁面

Screenshot_2021-01-16-16-10-45-46.png

Screenshot_2021-01-16-16-11-21-85.png

有導覽介紹的畫作比我想像中多,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這位登山畫家-呂基正先生的作品
雖然大型畫布是他於登山途中以鉛筆.淡彩或油彩速寫後,回家再根據速寫完成的作品,即使如此,登高山要背上這些材料也真的很不簡單

 

 

IMG20210116144502.jpg

IMG20210116144725.jpg
呂鐵州-鹿圖

影片中有一片段追溯了這幅畫被發現的奇妙過程--這幅畫一直默默存放在一位老醫生的診所一角

IMG20210116145634.jpg

何德來-豆腐

IMG20210116150226.jpg

跟我妻 是最後的晚餐了
這張畫的豆腐 思念不盡
——何德來,《私の道》
此件作品《豆腐》創作於作者妻子離世前兩年,當時的妻子已纏綿病榻,畫家用畫筆喚起記憶中,妻子為他所做的最後一道晚餐。

何德來夫婦鶼鰈情深十分出名。他的日文詩集《私の道》充滿了對妻子的思念之情
在秀子的火化後,骨頭還有著隱隱餘溫,何德來突然彎身將妻子的骨頭撿起、放入口中,仿佛要將秀子融入他的血肉般,令人動容。(想起了日劇"昨日的咖哩 明日的麵包)

「燒過了的 妻的骨灰溫暖的 我一直咬著 四十年歲月
淨白的 妻的骨灰很溫暖 我一直咬著 向我撒嬌」
 
-何德來,《私の道》(1974)(陳千武 譯)

 

李哲潘-病房 
李哲潘先生的畫風色彩是我喜歡的,後來才知原來他是李遠哲先生的爸爸
這張色彩看起來很舒服的房間,畫的卻是病房....
畫中的人物是在日本住院的二哥

IMG20210116154116.jpg

IMG20210116154319.jpg

之後我到地下室看一些保存的檔案

IMG20210116152039.jpg

當初因學潮被退學的學生

黃土水先生得獎的各報紙報導

IMG20210116152853.jpg

IMG20210116152901.jpg  IMG20210116152921.jpg
陳澄波先生的東海岸(現場的展覽我沒有拍好)

IMG20210116153110.jpg

 

 

 

image

我在展場大約待了3個小時多一些(比我想像的久~)
這篇文也寫的比想像中多!邊寫邊回想然後在網路上查資料,也獲取了更多的訊息。

照片的畫作拍得不好,搭配文字算是一個看展紀錄

走出北師館,果然如氣象預報般的變天了

IMG20210116155123.jpg

我的兩張紀念品-明信片

IMG20210118153943.jpg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isy 的頭像
    Daisy

    daisychen1973的部落格https://panel.pixnet.cc/#/create-article

    Dai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